天气预报:
 
长度计量的发展历程
摘要:文章来源:

东汉铜卡尺

      1992年5月在扬州市西北8公里的邗江县甘泉乡(今邗江区甘泉镇)顺利清理了一座东汉早期的砖室墓,从墓中出土了一件铜卡尺(见图),此铜卡尺由固定尺和活动尺等部件构成。固定尺通长13.3厘米,固定卡爪长5.2厘米、宽0.9厘米、厚0.5厘米。固定尺上端有鱼形柄,长13厘米,中间开一导槽,槽内置一能旋转调节的导销,循着导槽左右移动。在活动尺和活动卡爪间接一环形拉手,便于系绳或抓握。两个爪相并时,固定尺与活动尺等长。使用时,将左手握住鱼形柄,右手牵动环形拉手,左右拉动,以测工件。用此量具既可测器物的直径,又可测其深度以及长、宽、厚,均较直尺方便和精确。惜因年代久远,其固定尺和活动尺上的计量刻度和纪年铭文,已锈蚀难以辨认。

      我们将这把铜卡尺与现代游标卡尺相比较,发现二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现代游标卡尺主要由主尺、固定卡爪、游标架、活动卡爪、游标尺、千分螺丝、滑块等部分组成,而铜卡尺是由固定尺、固定卡爪、鱼形柄、导槽、导销、组合套、活动尺、活动卡爪、拉手等部分组成。从组成的主要构件来看,铜卡尺的固定尺和活动尺,即是现代游标卡尺的主尺和副尺;铜卡尺的组合套、导槽和导销即是游标架。其主要差距在于:现代游标卡尺应用微分原理,通过对齐主尺和副尺的两条刻线,能精确地标出本尺所能测出的精密度,而铜卡尺只能借助指示线,靠目测估出长度单位“分”以下的数据。从中不难看出,现代游标卡尺是由汉代的铜卡尺演变发展而来,就其构造原理、性能和用途来说,汉代铜卡尺即是原始的游标卡尺。

      有关王莽新朝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铜卡尺的记载见于晚清一些著录上(如吴大澂《权衡度量实验考》和容庚所编《秦汉金文录》),共收录了五件卡尺拓本,可惜原物在解放前就已流散失传了。如今仅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北京市艺术博物馆各收藏一件,它们都有计量刻度和纪年铭文,前者主尺长15.2厘米、卡爪长6.2厘米;后者主尺长15.37厘米、卡爪长6.1厘米,两者均比扬州出土的铜卡尺略长一些,卡爪则稍短些,其外形、构造和组合部分都相同。不过上述两件均系征集,出土地不明,而江苏扬州的铜卡尺出土地明确,甘泉乡姚湾村位于汉广陵国郡城之西北,这里曾是两汉诸侯王、贵族墓群的丛葬区域所在。

      东汉原始铜卡尺的出土,纠正了世人过去认为游标卡尺乃是欧美科学家发明的观念。英国在1973年出版的《英国百科全书》第10卷402页,记述游标卡尺是法国数学家维尼尔·皮尔(公元1580-1637年)在1631年发明的。其实,我国早在公元一世纪初的新莽时期就己发明游标卡尺并在生产中开始应用了,从而将游标卡尺的历史上溯了一千六百多年。东汉原始铜卡尺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数学史和度量衡史提供了实例,因此,弥足珍贵。此物现在双博馆内陈列展出。

长度计量技术是研究长度测量,保证量值准确和测量单位统一的技术。长度计量中的长度包括距离、角度、表面粗糙度、圆度和直线度等以“米”为基本单位的几何量,所以长度计量也常称为几何量计量。

      长度测量是将被测长度与已知长度比较,以确定被测长度量值的过程。量值以数字和单位表示,例如用游标卡尺测量圆柱体直径,测得的数值20.24毫米就是量值。主尺上的刻度就是已知长度。机械制造中进行长度计量是为了保证工件的互换性和产品质量,一般以毫米和微米作为测量单位。

长度计量的主要是研究和建立长度计量基准、实现长度计量的量值传递、研究孔径测量、角度测量、直线度测量、平面度测量、表面粗糙度测量、圆度测量、圆柱度测量、螺纹测量、齿轮测量、自动测量等方法和测量误差,以及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等。

      在古代,人类为了测量田地等就已经进行长度测量,最初是以人的手、足等作为长度的单位。但人的手、足大小不一,在商品交换中遇到了困难,于是便出现了以物体作为测量单位,如公元前2400年出现的古埃及腕尺,中国商朝出现的象牙尺和公元九年制造的新莽铜卡尺等。

      长度单位经历了多次演变后,1496年和1760年,英国开始采用端面和线纹的码基准尺作为长度基准。1789年法国提出建立米制,1799年制成阿希夫米尺。

      在机械制造业中最早应用的是机械原理的测长技术。1631年发明游标细分原理。18世纪中叶,人们已应用螺纹放大原理进行长度测量。机械测长技术迄今仍是工业测量中的基本测量技术之一,它能达到很高的精确度。

      应用光学原理的测长技术也出现较早。19世纪末出现立式测长仪,20世纪20年代前后已应用自准直、望远镜、显微镜和光波干涉等原理测长,使工业测量进入不接触测量领域,解决了一些小型复杂形状工件,例如螺纹的几何参数、样板的轮廓尺寸和大型工件的直线度、同轴度等形状和位置误差的测量问题。

      气动原理的测长技术是在2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它的测量效率高,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适宜在车间使用,但其示值范围小,阻碍了它的发展。

      应用电学原理测长是在3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首先出现的是应用电感原理的测微仪。后来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学原理的测长技术发展很快。它可以把微小误差放大到100万倍,也就是说0.01微米的误差值可以10毫米的刻度间隔表示出来。并且电子线路还能实现各种演算和自动测量。

      60年代中期以后,在工业测量中逐步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电子计算机具有自动修正误差、自动控制和高速数据处理的功能,为高精度、自动化和高效率测量开辟了新的途径,因而在长度测量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现代测量技术已经发展成为精密机械、光、电和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技术。

      测量方法

      在工业测量中,要根据被测对象的材质、形状、大小、批量和精度等选定可能的和符合经济原则的测量方法。

      单项测量是分别测量被测件的几何参数,例如螺纹的中径、半角和螺距;齿轮的齿形、周节和齿向等,可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工艺误差。

      综合测量是测量由各有关参数折合而成的某一当量或综合测量各有关参数,例如用螺纹量规检验螺纹折合中径;齿轮单面啮合检查仪测量齿轮切向综合误差等。综合测量是一种模拟实际使用情况的测量方法,测量结果能较真实地反映使用质量,测量效率也高,适用于检验工件合格与否。

      绝对测量是指用量值直接表示被测长度全长的测量方法。相对测量是指量值仅表示被测长度偏差的测量方法,例如用比较仪和量块测量。

      接触测量是指被测表面与长度测量工具的测头有机械接触;不接触测量是指利用光学、气动等瞄准定位方法,长度测量工具的瞄准定位部分或测头等不与被测表面接触,例如用激光扫描法测量外径和气动测头测量直径等。

      直接测量是将被测长度与已知长度直接比较,从而得出所需的测量结果,是常用的测量方法。间接测量的测量结果是通过测量与被测长度有一定函数关系的长度,经过计算后才得到的,例如测量大型工件外径时,也有采用测量圆周长度,经过计算后求出外径的。

      主动测量是把加工过程中测量所得信息直接用于控制加工过程以得到合格工件的测量。被动测量也称线外测量,是测量结果不直接用于控制加工精度的测量。

      由于被测长度的真值是理论上的概念,一般说来是不知道的,而且测量结果与被测长度真值之间总会存在差距(即误差),所以在工业测量中常用实际值或修正过的算术平均值来代替真值。实际值是满足规定精确度的量值。

      测量误差的表示方式有两种:以量值表示,即以所测得量值与实际值之差表示,以这种方式表示的误差称为绝对误差;以比值表示,即以绝对误差与实际值之比表示,以这种方式表示的误差称为相对误差,例如用激光干涉仪测长时,如其最大相对误差为千万分之一,则表示在规定条件下,测量 1米长度的误差应不大于0.1微米。

      测量结果与被测长度真值的一致程度以精确度或准确度表示。它是正确度和精密度的综合,通常简称为精度。若已修正系统误差,则精确度常用不确定度来表示。不确定度表示由于存在测量误差而对所测量值不能肯定的程度,以标准偏差表示其大小。

      测量中,常把多次测量被测长度后所得的数据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根据概率论的大数定律,只要测量次数足够多,就可以提高精密度。测量过程中随机误差的出现,基本上是遵循正态分布规律的。

      此外,还有对测量所得数据进行数学运算以得到所需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例如,用圆度仪测量圆度,直接获得的数据是相对某一圆心的半径变化,因此需要按圆度定义作相应的函数运算才能得到圆度误差。采用间接测量方法时,常会遇到这类数据处理问题。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25 中国产品质量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