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对质监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文章来源:

监察室课题组

2008年4月20日

 

主题词:文化 质监文化 软约束 他律 自律

内容摘要:

文化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调研成果,阐述了文化的渊源和重要意义,重点分析了质监文化的内涵和性质,指出了当前质监文化缺失的表现及衍生的问题,并据此强调了质监文化建设的“四个着力点”,包括发挥文化的教化作用、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和劝诫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质监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做到“六个一”,包括树立一个决心,明确一条思路,开展一场讨论,成立一个机构,制订一个规划,设计一批载体。

 

文化作为经济社会的内源动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团队或组织、乃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这次在全省、全市、全系统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和赴外地考察学习的情况,我们想重点谈谈质监文化建设问题,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为什么要谈文化

(一)“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内涵简述

什么是文化?据专家考证,“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后引申为:其一,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论语·子罕》所载“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尚书·舜典》疏曰“经纬天地曰文”;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礼记·乐记》所谓“礼减两进,以进为文”。

“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因此,从广义来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主要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二)文化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对社会政治和经济起作用。

首先,文化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它标志着社会的进步状况和文明程度,又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就其现实性来说,就是通过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列宁所说,“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的”。

其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文化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产生过内部分裂,遭受过外敌入侵,但从未亡国,始终屹立,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华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从未灭亡,并且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中,融汇吸收,更加博大精深。

再次,文化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扬善弃恶的“软约束”。人类与其他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人有思想,有文化,会思考。一个有思想、有文化、会思考的人,才能在这个纷繁的社会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归宿,才能扬善弃恶,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具有“软约束”的作用。文化不同于法律,法律是通过国家机器等强制手段,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有序。法律是一种“硬约束”,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和普遍性,看得见、摸得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文化则是通过人的自我意识和道德约束,自发地接受社会舆论监督,接受公共规范要求。文化是一种“软约束”,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在人的内心起作用,发挥着更加深远的作用。这两者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缺一不可。哲学家康德说过,“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这就是强调了文化内涵和道德观念对个人约束和个人进步的重要意义。

第四,文化使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自律性和反省意识。一个具备文化内涵的人,和一个缺乏文化内涵的人,其行为表现是完全不同的,最根本的一点,是前者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自律性和反省意识,在事业工作和待人接物的过程中会更加理性,并追求和谐。同样,一个单位、一项事业,是否具备文化内涵,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单位和这项事业的精神状态和发展后劲。

近年来,随着大环境的发展和质监队伍自身的努力,质监职能不断加强,质监队伍不断壮大,质监事业不断前进,廉政建设不断加强。但是,在成绩的背后,仍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业务工作、队伍素质和廉政建设与整个事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还不完全相适应。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必须引起我们重视,就是我们还没有把质监文化和廉政文化建设摆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还没有充分发挥文化的“软约束”和“深约束”作用,还没有在质监队伍和质监事业中积淀比较深厚的质监文化内涵。

二、关于质监文化

根据思想大解放的要求,结合质监系统的实际,我们对质监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质监文化的内涵及性质

根据我们的理解,质监文化是指质监部门和质监队伍在事业发展和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一系列有关质监工作的意识理念、规范行为、信仰追求、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质监文化是发展质监事业和廉政建设的内在动力,对质监部门的行政管理行为和行政执法行为起着导向、规范和制约作用,既是“软约束”,又是“深约束”,这种影响是面上的,也是深层次的,有些影响是无法给予量化和捕捉的。正是如此,它成为了影响、决定质监工作状况和工作质量的一个潜在的关键因素,并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成为质监事业和质监队伍当中的一个核心部分。

——质监文化具有客观性。它植根于长期的质监工作和质监部门的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实践中,是一种客观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企业的成败兴衰和宏观经济的运行质量。犹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风格与观念一样,质监部门只要还留下具有自身特质的历史足迹,都会形成自己的质监文化。

——质监文化具有社会性。它是社会文化呈现于质监部门的一种特殊形态,是社会文化中的“亚文化”。不同社会阶段具有不同的质监文化。质监文化既表现为质监部门全体干部职工意志一致性,也体现了质监部门工作对象的社会性统一意志。

——质监文化具有继承性。它重视研究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在质监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中的作用。质监文化从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并传承本部门的优良文化传统,伴随组织的成长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质监文化,由于永续于继承与发展的动态过程之中,必将为后继员工所接受、所创新,并将一代一代的传承至久远。

——质监文化具有兼容性。它注重汲取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中的有益成份,将国际化理念和人性化溶入管理中,中西文化的兼收并蓄,使质监文化上升为先进的组织文化,使质监部门工作对象和干部职工增添了情感体验和人文关怀。

——质监文化具有鲜明时代性。其属于亚文化层次,必然反映时代的风貌和体现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要求,并与时代的发展保持同步。质监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其内涵也必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只会向着更高的水准不断提升。

——质监文化的形成和培育具有长期性。它作为一个组织共同的价值观念,其塑造是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因此,价值观念的塑造是一个非常微妙而又复杂的体验过程,而质监部门干部职工在个性、品行、气质、文化素养和社会背景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要在复杂多样的个体当中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必须经过长期耐心的倡导和培育。

——质监文化对质监部门的行政行为具有导向性。质监文化最终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必将会成为质监整体工作的一个核心部分,最终体现在先进文化与科学管理、文明执法的有机结合,是质监工作深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良好的质监文化,会对质监事业发展中管理、执法乃至方方面面起到积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二)文化缺失的表现及衍生的问题

质监文化对质监事业包括质监系统的反腐倡廉建设发挥着深层次的导向作用。但是,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看,我们在质监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文化内涵的缺失。

一是他律的文化内涵。他律就是尊重并自觉遵守外部约束的意识和行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一个社会人,作为一个公民,尤其是一个公职人员,就必须具备他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但是,在质监系统,缺乏他律意识而导致违纪违规的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背后,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律意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严肃性。

二是自律的文化内涵。自律就是通过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规范,也就是古人所讲的“慎独”。 在缺乏外部监督的情况下,自律的文化内涵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公职人员,不会时时都受到监督,况且,如果是时时都受到监督,这将是一个可怕的社会。因此,一个公职人员必须具备自律的文化内涵。但在这方面,有不少反面的例子。

三是尊重人权、平等和谐的文化内涵。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是西方近代启蒙思想的主题,也是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社会口号,并日益成为当今全社会的共同理念和文化内涵。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就要求公职人员必须增强人权观念和平等观念,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自觉尊重和依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但在现实工作中,一部分工作人员仍缺乏这种文化内涵和自我意识,不作为、乱作为现象时有发生。

四是行政民主的文化内涵。行政民主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它呼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良性互动,要求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保障被管理者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而形成科学民主的决策和管理机制。近年来,随着质监队伍的不断壮大,不但内部管理问题有所凸现,劳资矛盾有所反映;在对外管理上,也存在不平等的处理方式产生的歧见。

五是服务型政府的文化内涵。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已成为完善行政管理、健全行政法制的重大课题。现正进行的“大部委制”机构改革也突显了这一主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个别行政人员包括个别窗口服务人员仍然存在服务态度不好、服务效率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引起了部分客户的不满与投诉。

上述问题难以一一列举。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而必须从文化内涵的深层次角度考虑,在教育、制度、监督和管理等环节,融入文化内涵,发挥文化的“软约束”功能,在全系统干部职工中形成健康向上、廉洁高效的精神风貌和人文环境。

(三)质监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文化具有“软约束”和“深约束”的功能,文化建设能够使质监部门和质监队伍具备高度的自觉性、自律性和反省意识,能够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在培育质监文化上,应全力做到以下几点:

——发挥文化的教化作用,在廉政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一个人有什么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思想素质是一个人文化内涵的沉淀与直接体现,因此,要充分利用文化的教化作用,从廉政文化入手,在廉政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使广大干部职工在内心深处、灵魂深处保留一片净土,不受侵蚀。

——发挥文化的导向作用,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文化具有深层次的导向作用,优秀的、健康的文化能够使人在潜意识中形成健康向上、廉洁从政的精神风貌。要注意利用各种载体和时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创建各种形式的文化阵地,占领思想意识的“制高点”。

——发挥文化的约束作用,在监督制约中融入现代文明意识。文化内涵一旦形成,就会无时无刻不起到约束作用,并体现在具体的行政作为与日常行为中。要在监督制约中融入现代文明意识,通过强化以下十种意识,发挥文化的约束作用:一是法律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质监工作人员要严守法律法规,切不能以身试法;二是尊重人权的观念,在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中自觉尊重和依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是行政权限的观念,不越界、不越权、不滥权;四是行政民主的观念,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要形成良性互动;五是行政服务的观念,积极向行政相对人提供政策、信息、专业技术等方面的各种行政服务;六是行政程序的观念,依照法定的方式、步骤、期限来实施管理和执法;七是行政公开的观念,以公开为原则,以保密为例外;八是诚实守信观念,管理和执法行为必须要有一定的连续性和可预期性;九是监督责任的观念,自觉接受监督等;十是权利救济观念,畅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救济渠道。

——发挥文化劝诫作用,在处理投诉举报和查办案件中融入扬善避恶的反省意识。文化具有深远的劝诫作用。佛教文化中的轮回说,基督教文化中的原罪说,都体现了文化的劝诫功能。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劝诫作用,时刻保持警钟长鸣,时刻做到扬善避恶。

总之,质监文化建设的目标是通过上述努力,使质监系统对社会而言,是有尊严、值得别人尊重、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良好口碑的团体和行业;对单位而言,是整体风貌状态良好、相互关怀的和谐共事氛围;对个人而言,是洁身自好、积极向上、健康文明、关爱他人的精神状态。

三、质监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文化的内涵、性质及形成过程,决定了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不可能由一个部门“单打独斗”,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要长远规划,步步落实。我们认为,要建设质监文化,一定要把六个方面的工作抓好。

——树立一个决心。文化建设首要的问题是:文化建设到底抓不抓?首先是党委领导班子要对文化建设进行深入的思考,明确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只有党委下了决心,有了信心,明了方向,文化建设才能抓得起来,才会抓出效果。

——明确一条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文化建设到底怎么抓,需要有一条明确的思路,主要包括:主抓部门,力量整合,时间规划,主要载体,预期效果,后勤保障等等。要将文化建设纳入总体发展规划,既有前瞻性,又有操作性。文化建设不能表面化、短期化、形式化,否则培育成一种肤浅的、表面的文化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开展一场讨论。文化说到底是一种观念,只有使这种观念植根于每个干部职工的头脑和灵魂中,文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文化建设,抓手在领导,根子在群众,如果得不到基层和群众的热情参与,文化建设就是空架子。要认认真真开展一场讨论,通过讨论,使文化建设逐渐升温,就像参加运动前的“热身”一样,在干部职工心里产生共鸣。通过讨论,既使文化建设在全体干部职工心里开始升华,又使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参与,凝聚共识,使文化的种子在心中扎根,使文化建设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共识和实践。

——成立一个机构。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全局上下、各个层面、每个干部职工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一个相应的领导机构以及职能部门进行统筹、协调和管理,才能使文化建设常态化。

——制订一个规划。文化需要时间培育,需要过程沉淀,需要机制传承,只有这样的文化才富有文化内涵和真正的文化底蕴。要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实际、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文化建设中长期规划。总之,文化建设不是通常理解的那样,仅仅是组织一两次演出、开展一两次比赛等等而已。

——设计一批载体。好的内容,需要有好的实现形式。要强化文化建设意识,如文化标识,集体口号,团队歌曲,办公环境,人员着装等;要深化文化宣贯形式,如培训教育,文艺汇演,体育竞赛等;要优化文化传播载体,如报刊杂志,宣传墙报,网络信息等。在具体实现方式上,要周期性地找准重点,一些载体可以长期坚持不懈。

 

注释: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173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1967年版,655页

③国史大纲,上册,钱穆,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1页

参考文献:1、西方哲学史,[英]罗素,商务印书馆,1997年,北京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

     4、西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机关文化建设三年规划纲要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25 中国产品质量信息网